交出“最基本的民生”新答卷——福建多措并举促就业
作者:林超君
文章来源:福建《海峡通讯》发布时间:2025-10-29 09:41:51“真没想到,社区网格员不仅帮我修改简历,还推荐了几家对口企业,现在我已经顺利入职了!”福州大学毕业生小林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强调要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如今,从校园热闹的零工市场到乡村便捷的就业驿站,从车间高效的技能培训到云端精准的岗位推送,无不展现出福建全力稳就业保民生的生动实践。
政策精准滴灌:“1131”架起就业连心桥
毕业季的福州,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街头弥漫着紧张又焦虑的求职气息。福州大学毕业生小林穿梭在各个招聘会现场,简历投了几十份都石沉大海,让他每天都在自我怀疑中度过。“刚毕业那会儿,投出去的简历都没有回音,我都快没信心了。”小林回忆起求职初期的困境仍有些感慨。
转机出现在社区网格员李大姐的主动上门——这是福建省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出的“1131”实名服务模式。在详细了解小林的专业和求职意向后,李大姐帮他修改简历,将重点突出,还为他推荐了几家对口企业。按照“精准施策”的要求,福建为每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16岁至24岁失业青年量身定制服务方案,确保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见习机会,让就业服务精准触达每个有需要的青年。
在宁德师范学院,“青柠零工市场”成了校园的“网红打卡地”。这个全省首个校园零工平台,依托“企业需求库+学生技能库”智能匹配系统,已为1200余名学生找到家教、文案编辑等兼职岗位。外语系女生小张是受益者之一,通过智能匹配系统,她顺利找到了一份外语教学机构的兼职。兼职期间,她认真负责,教学成果明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毕业前就拿到了转正录用通知。
为加快就业政策兑现速度,让求职者感受到“福建温度”,福建就业网专门开设了“毕业生专区”。该专区集成AI岗位推荐、视频面试、电子签约等功能,累计为毕业生推送岗位超80万个。更贴心的是“政策计算器”,毕业生只需输入学历、专业等信息,系统就能自动匹配可享受的创业补贴、社保减免等政策,平均兑现时间从15天压缩到3天。
厦门市人社局创新推出的“直播带岗”活动,让求职变得新鲜又高效。工作人员化身“主播”,和企业HR一起走进直播间,详细介绍岗位要求、薪资待遇,单场直播吸引5.26万人次观看,超千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
泉州市鲤城区则试点“就业导师”制度,从当地企业选聘200余名经验丰富的HR担任高校校外导师。这些导师定期走进校园,开展模拟面试、职场礼仪培训等活动。泉州轻工学院毕业生吴旭轩对此由衷感激:“这个制度太棒了!导师帮我分析了职业规划中的短板,还内推了实习机会,现在我已经拿到了转正通知,少走了很多弯路。”
灵活就业破局:零工驿站点亮就业路
“以前在外地打零工,不仅活难找,还总担心被拖欠工资。现在好了,镇上的零工市场每天都有新活,干完结账,还能领补贴!”宁德市柘荣县某刀剪企业临时工陈大叔的话,道出了福建零工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一年来,福建大力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全省已建成127个规范化零工市场,形成“一县一特色”的服务网络,让灵活就业者有了靠谱的“娘家”。柘荣县的“柘里找活”直播平台,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利器”。主播董梦婷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镜头前,动作麻利、语速飞快地向大家展示刀剪组装、太子参加工等岗位的工作场景和薪资待遇。“别的主播是带货,我是带岗。”董梦婷说。求职者在线报名后,当天就能到车间上岗。平台运行半年来,已帮助2300余人实现季节性就业,人均月增收3800元。
宁德福鼎市的“巾帼零工市场”,为女性灵活就业开辟了新天地。市场针对女性就业特点,开设家政服务、短视频运营等特色课程,已开展23期培训,帮助800余名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单亲妈妈王芳就是通过这里的月嫂培训,拿到了母婴护理师证书,如今每月收入8000元。“现在我能撑起一个家,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王芳的眼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让零工供需对接更加高效。莆田市构建的“1+7+N”零工服务体系(1个市级平台、7个县级市场、N个乡镇驿站)上线后,已有3万余名求职者通过平台在线找活,2021个岗位实现云端匹配。宁德福安市专为葡萄采摘季开发的小程序,解了果农的燃眉之急。“扫码就能接单,完工就能结账,还有保险兜底,这零工打得踏实!”老郑的话,说出了果农们的心声。
漳州台商投资区则瞄准制造业用工缺口,打造“夜间零工集市”。每天晚上6点到9点,200余家企业都会在这里摆摊招聘临时工。半年来,集市已帮助4500余人实现“白天务农+晚上务工”的灵活就业模式。
技能赋能成长:课堂与车间的双向奔赴
针对人工智能、直播电商等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福建积极开设新职业培训课程。在泉州市鲤城区“马兰花”创业培训班的教室里,满族姑娘王雪正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AI营销课程。“以前我觉得创业遥不可及,参加培训后才发现,一部手机就能把家乡的特产卖向全国。”学习了营销课程,王雪不仅把家乡的莲雾销售额提升了40%,还带动12户农户组建了合作社,让更多乡亲搭上“电商快车”。
龙岩市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客家美食+电商”融合培训。460余名返乡青年通过学习客家菜制作和直播技巧,纷纷开起了特色农家乐或电商店铺。
此外,福建将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构建起“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闭环体系,让课堂所学精准对接车间所需,助力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就业。
厦门保沣集团与当地技工院校合作开展的“师带徒”项目,就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该项目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系统培养计划,实习期计入培训时间,通过师傅手把手教学,新员工的上岗周期从30天缩短到15天。
在宁德时代,“技能人才蓄水池”计划已培养800余名新能源产业工匠。“理论学习在教室,实操训练在产线”的培养模式,让年轻学徒快速成长。2025年以来,宁德时代新增的2000个技术岗位,80%都留给了经过系统培训的本地青年。
从高校校园的“青柠零工市场”到乡村工坊的“指尖经济”,从车间的师徒结对到手机的云端求职……一年来,福建以精准的政策、贴心的服务、创新的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就业服务触手可及。这一张民生保障网,让乡村手艺人有稳定的订单,让车间学徒有成长的底气,让云端求职有及时的回应,让创业者有可靠的支撑。新福建建设托举起劳动者、建设者的新希望,让他们勇毅前行。
编辑:李凰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