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划重点!四中全会提到这四个“优势”

作者:郑钰潇

文章来源: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5-10-30 11:43:35

“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发展将面临新变化、新挑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里有这样一句表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四个优势,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确定了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一个容量巨大的增长空间,一个自主可靠的供给网络,和一个持续创新的不竭源泉。这份确定性,是中国信心的硬核体现,也是我们迈向“十五五”的充足底气。

01

制度优势,确保机遇可预期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从摆在第一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以清晰看出其释放出的鲜明信号。

当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时,稳定的制度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吸引力。拿我国宏观政策的确定性来说,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中国的宏观政策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宏观政策的调整始终注重长周期和战略考量。反观一些国家,其政策连续性常常因各种原因中断,这在涉及长期投入、跨领域协调的政策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制度优势也是稳定性的集中体现,它意味着政策不摇摆、发展不停步、承诺会兑现。展开来看,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这些显著优势,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发挥、产业体系动能的增强、人力资源要素活力的释放,提供了稳定保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无论是工业化建设、西部大开发、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载人航天等,我们办成了许多国家难以办成的大事,展现了制度优势下的强大执行力。

制度优势的本质,是让发展更有温度、机遇更可预期。它让无数奋斗者能在一个稳定可预期的环境里,安心地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份“可预期”,是国家给予人民最深情的承诺,也是我们风雨兼程时最坚实的依靠。

02

市场规模,保证机遇有容量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如何体现?数据给出了直观印证:今天的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超1.8亿户民营经济主体。

透过下个月即将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能鲜明感受到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决心:本届进博会企业展面积超36.7万平方米,有138个国家和地区的4108家企业参展,其中,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7年保持第一。

超大规模市场赋予中国经济发展澎湃的内生动力。14亿人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正在形成巨大的“引力场”——从县域经济的烟火气,到都市消费圈的时尚潮;从银发经济的市场蓝海,到Z世代的个性化追求……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持续带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超大规模市场也促进了全球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全球经济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以其深度与广度,成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器”。这个包容开放的市场,既为世界提供确定性,更让中国发展红利转化为全球机遇,绘就出世界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图景。

这片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塑造了充满生机的产业生态和抵御风浪的强大韧性。它向内孕育出驱动创新的澎湃内生动力,向外辐射出优化全球要素配置的强大引力,既托举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动荡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的确定性。

03

产业体系,保障机遇能落地

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不仅是我们应对全球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进的核心动能。

产业体系强不强,市场主体的亲身感触最直观。以外资企业为例,2024年,中国新设立的外企近6万家,同比增长9.9%。越来越多外企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越来越多的首发、首测被安排在中国,因为“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能像中国这样迅速地测试新技术”。

可以看到,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正不断激活发展潜能——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书写“中国制造”的厚度与韧性。传统产业是走向制造强国的基底,也是稳经济、稳就业的重要力量。面对“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等问题,近年来,传统产业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持续转型升级,有力助推了传统产业向“新”而行。

新兴产业敢为人先,昭示“中国创造”的锐度与梦想。看已有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光伏、动力电池、稀土等产业,处于并跑乃至领跑位置;看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造、先进材料、绿色能源等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稳步推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平台。

产业体系的完备程度,定义着一个国家将机遇转化为现实的效能。在中国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技术能快速转化为产品,创意能迅速变成现实。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不仅能够预见未来,更有能力将未来变为现实。

04

人才活力,驱动机遇再升级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每年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万人,人才红利特别是“工程师红利”不断强化……可以看出,“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是我们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词。

一个变化值得关注: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相比,“人才”一词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从1次增至4次;表述也从“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演进为“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并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举措,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对人才最真挚的尊重,是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作为支撑,这要求我们必须持续推进全方位、精细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在子女教育、安居落户、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精细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切实提升人才获得感、归属感与幸福感。

对发展最深刻的理解,是让人才释放创新创造的潜能。应该看到,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仍然存在。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站上“C位”,激发出更强劲的创新创造活力。

“十五五”新征程号角即将吹响,只要我们始终把这四大优势抓在手上、用在实处,就一定能在新挑战中开辟新境界,让中国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有力,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编辑:李凰言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