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看重庆|“一棚双菇”何以增收富民?
作者:邓俐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发布时间:2025-11-04 10:19:32
菇棚的门帘一掀,一股湿热的气息裹着浓郁的菌香扑面而来。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金桥镇三台村食用菌基地内,负责人黄开梦手里还沾着菌棚的潮气,笑呵呵地掀帘引记者走进这个“聚宝棚”:“快来看!这‘楼上’(上层菇架)的猪肚菇肉头厚实,‘楼下’(下层菇架)的长根菇模样好看。从7月8日头茬菇出来,咱这棚里就没断过收成!”
记者走近菇架,只见上层的猪肚菇朵大肉厚,挨挨挤挤,好不热闹;下层的长根菇更是惹人喜爱——棕褐色的菌盖油亮亮地打着小伞,浅色的菌柄像一个个胖娃娃,正从土里探出圆滚滚的身子。这个占地约200平方米的大棚,在秋意渐浓的时节里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为何能持续不断地产出“财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答案就藏在“政产研”三方紧紧握在手中的三把“金钥匙”里。
三方联手,责任分明
“我们区里负责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市农业科学院提供核心技术指导;村集体负责具体落实,把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在菇棚旁的空地上,万盛经开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苑勇向记者清晰地勾勒出这套高效的协作机制。他的身后,几位村民正熟练地将新采摘的鲜菇分类、装箱。
正在基地进行技术回访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韦静宜介绍:“我们从实验室带来的不光是良种、良法,更要为村里配套良策。核心目标是: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无缝对接到乡亲们的田间地头,让它真正生根发芽。”韦静宜向记者介绍,项目团队不仅成功驯化出更适合本地环境的“长根菇7号”新品种,还研发了以桑枝、木屑等农业废弃物为主的高效基质配方,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三台村党支部书记余光阳刚从菇棚里巡检出来,搓了搓手上的泥,对记者坦言:“我们村集体的角色最关键——专家教技术,区里给支持,我们就要把事干实在、干漂亮。农民最信的就是眼见为实,我们只有自己带头干成了、干好了,大家才会放心跟着干。”
一棚两用,效益翻番
记者在棚内观察到,这个大棚的设计格外“聪明”:根据两种菇的生长习性,将喜暖的猪肚菇安排在“楼上”,而将耐凉的长根菇安置在“楼下”,让它们各得其所。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利用,更是对设施农业‘光、温、水、气’等环境因素的精细化调控实践。”韦静宜解释。此时,余光阳领着记者沿着一排排整齐的菇架边走边算起了一笔账:“你看,一个菇棚同时种两种菇,这7000个菌包不含糊,前两茬就收了近1160公斤鲜菇,纯收入实打实6000多元。空间一点没增加,效益却几乎翻了一番,这笔账老百姓算得最清楚。”
科技降温,攻克难关
记者抬头注意到,棚顶配置着双层遮阳网和均匀喷雾的喷淋管道,墙上的温度计清晰地显示着28摄氏度。这与棚外“秋老虎”的余威形成鲜明对比。“重庆夏天动辄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是对菌菇生长的严峻考验。攻克这一难题,就靠这套‘双层遮阳+风机+喷淋’智能联动系统。”韦静宜指着棚内的设备详细介绍。“它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主动调控、低碳经济’,用最低的能耗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韦静宜回忆,7月连续高温那几天,棚外气温飙升到45摄氏度,棚内依然能稳定控制在30摄氏度左右,保证菌菇正常生长。
苑勇说:“这项技术的突破,让食用菌夏季稳产高产不再是难题。从实际效果看,单个大棚一个生产周期的毛利能超过2万元。按一亩地建两个棚算,夏季一季的毛利就能达到4万元,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调土”绝活,点土成金
除了三把“金钥匙”,基地还有一手“调土”的绝活。黄开梦蹲下身,熟练地抓起一把蓬松的覆土,递到记者手中:“你亲手试试,这跟以前那种板结的泥土完全两样!”黄开梦所说的新配方,正是项目团队研发的以无土栽培废弃基质与谷壳按1∶1体积比混合的覆土材料。“土变‘轻’了,也更能存水了,菇待在里面舒坦,长得就格外欢实!这手绝活,让我们的效益又提高了五成多。”
临别时,余光阳攥着记者的手,语气里满是实在的欢喜:“这菇棚可不是只长菇,更把咱乡亲们的致富信心给‘孵’出来了。”走出棚外,秋风裹着田野的清爽吹在脸上,回头望,透过被风掀起的门帘一角,隐约能看见菌架间,又有几簇新菇顶着嫩白的菌柄冒了尖。
编辑:熊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