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引领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作者:李海晶 熊新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1-05 14:35:432025年9月16日,党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与规范,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办好“大思政课”,必须以《条例》为行动指南,应遵循以下理论逻辑。
首要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大思政课内容供给与价值导向正确的根本前提。“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其核心使命在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使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才能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价值航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所系、命脉所在。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求能够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这种宏大格局和复杂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党的强大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才能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建立高效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激发各方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破解发展瓶颈。
核心任务:以科学理论凝心铸魂,构建价值认同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条例》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引导学生构建起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普遍认同和坚定信仰,并内化为个体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其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指导行动的“总开关”。
《条例》从9个方面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应当着眼引导人、感召人、凝聚人、塑造人,结合形势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内容。此外,要致力于打通“最后一公里”,引导学生将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环节,让学生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亲身实践中,真切感受到科学理论的实践伟力,感受到个人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将价值认同固化为稳定的行为模式,实现知行合一。
方法路径:适应社会群体发展变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条例》从理论学习教育、舆论氛围营造、主流价值引领、文化浸润滋养、榜样示范感召、关怀服务引导等六个方面,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式。《条例》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应当遵循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这是一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背离了这一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失去其科学性和生命力。
当前,大思政课建设已从外延式拓展转入内涵式提质新阶段,必须从一种静态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动态的、适应性引导;从单纯内容供给,转变为需求对接;从教育者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中心;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要通过科学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细微观察、网络行为分析等多元方式,绘制精细化工作图谱,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靶向目标,推动大思政课实现精准赋能与价值共生,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成长需求之间深度共鸣与有机融合。
主体保障:发挥群团组织和思政队伍工作优势,以身作则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在各个方面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条例》强调,队伍建设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支撑,群团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工作队伍的言行和素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最生动的诠释,群团组织和思政工作队伍要加强党性锻炼,以身作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大思政课”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延伸至社会生活、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工作队伍不仅是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宣传者,更是社会治理实践的主导者和展示者。他们的决策行为、工作作风乃至个人品德,都构成了“大思政课”最真实、最具冲击力的“教学案例”。加强党性锻炼,就是确保“言传”与“身教”的统一,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将以身作则视为重大使命和行动自觉时,才能真正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协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全党的工作。《条例》的出台,必将是党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制度升华,也是将宏大思政引领力转化为生动教育实践的重要抓手。办好“大思政课”,必须以《条例》为行动指南,将理论武装、价值塑造与实践赋能深度融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成果,项目编号:JD21072)
编辑:龙宣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