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让绿水青山“动”起来
——重庆市武隆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观察
作者:唐余方 胡晨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1-17 09:32:30
在重庆市武隆区,绿水青山不仅带来了“颜值”,还孕育出“价值”。
重庆市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5000万元在武隆落地;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杨柳塘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成功……通过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守护绿水青山在武隆不再只是情怀,而是一门有收益、可持续、能循环的产业。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它不仅推动生态要素转变为生产要素、生态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更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一创新,既契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也回应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绿色期待。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武隆依托独特的生态禀赋,在制度破题、价值核算、交易转化、金融赋能等环节率先试水,逐渐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这一理念不断丰富发展,各级各地接续推出各项创新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两山”转化的关键一步,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全国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武隆的探索,虽是一段仍在进行的“样本实践”,但它却告诉我们,这条尚在摸索的新路,通向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生态“定价”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许多地方而言仍是一道新课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这些重大部署要求,既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方向,也说明这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地方因地制宜、主动破题。
武隆地处大山大水之间,生态资源丰厚而独特。2023年,重庆确定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区县,武隆名列其中。
过去30年,武隆依托山水资源成功走向世界舞台。而今,武隆既有条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也对其有极大的现实需求。为此,武隆率先破题,成立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中心,统筹推进生态产品的核算、确权、转化等工作,并制定五年实施方案,走出此项改革的第一步。
“这是重庆目前唯一一个区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中心,它的设立体现了我们推动这项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武隆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中心主任许章明说。
在实际操作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多重挑战。要破解这些难题,首先要为绿水青山“定价”。
为此,武隆首先摸清资源家底,归集生态资源数据5900万余条,建立起包括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类产品目录清单;绘制完成“生态家底基础地图”,梳理出全区林地318.2万亩、水风光能蕴藏量550万千瓦、页岩气探明储量1048.8亿立方米等生态资源,为接下来的价值核算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
在此基础上,武隆还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测算总值为2393亿元,喀斯特旅游品牌价值评估超300亿元。
这一步,让“无价”的绿水青山,获得了“有价”的衡量基础。
“GEP反映的是绿水青山的价值总量。它不只是一组数字,更是一种度量手段,是生态资源走向市场交易的基础。”许章明解释道,“生态产品若想进入市场交易,就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确定一套核算方法。”
2025年,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试点开展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核算后的生态产品价值总量达5.69亿元。同时,市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核算指南”,推动武隆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向精细化迈进。
有了定价,如何交易?
2023年,武隆建成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国家储备林、水资源、农村闲置房屋、矿产资源、文旅资源六大模块于一体的生态资源转化平台。平台上线运营以来,已累计完成生态资源线上交易200余单。
在武隆,绿水青山不再“无名无价”,生态资源正在变成有账可算、有平台可售的资产。
促产业“转化”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链条中,生态是前提,产品是载体,价值实现才是最终目标。
如果说定价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起点,那么转化就是让生态红利触达群众利益的落脚点。
位于武隆区火炉镇的呐溪原乡曾是偏居一隅的深山密林,尽管森林覆盖率超过70%,拥有雄峰、峻岭、飞瀑、幽谷等自然景观,但受制于山高谷深、交通闭塞,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连本地村民也很少踏足。
转机,来自一场对生态资源“换个思路”的重新评估。
“武隆境内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齐备,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推动下,武隆各地开始探索如何将绿水青山生态‘颜值’转换为金山银山市场‘价值’,呐溪原乡便是其中一个鲜活样本。”许章明说。
早在2019年,火炉镇保峰村、岩峰村便联合成立重庆市武隆区呐溪沟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并携手重庆市武隆喀斯特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启生态场景激活之路。与此同时,在武隆区委组织部的积极引导下,呐溪沟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党支部成立,有效动员200户农户参股入股,吸引120余名村民从事餐饮、民宿、零售等业态,共同打造呐溪原乡项目。
这两年,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呐溪原乡的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更多场景在绿水青山间自然生长出来——
依托清澈见底的呐溪沟,打造可供游客戏水、划船的亲水区;沿山崖铺设步道,将幽林邃谷变为移步换景的流动画廊;巧借两山之间的天然跨度,开发飞越丛林、高空速滑等项目;打造泡泡屋、树屋、四合院等不同类型的民宿,将山间短暂的停留转化为留客过夜的旅游收入……不破坏生态、不复制模板,呐溪原乡实现了从自然美景到沉浸体验的高质量转化。
“如今,呐溪原乡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不仅为以土地、田地、林地折价入股的村民带来了稳定分红,还吸引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火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肖怡颐说。
生态场景变现力的提升,也扩大了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在火炉镇,过去村民自种自食的脆桃、万峰大米等,如今已成为颇具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走出景区、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放眼全域,武隆通过打造“寻味武隆”区域公用品牌,先后推出羊角豆干、仙女红茶、武隆苕粉、碗碗羊肉等一批全国知名农特旅游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前三季度,武隆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4亿元,品牌效应加速释放。
“旅游场景为农产品‘开了口’,农产品又为生态资源的转化‘蓄了力’。”许章明表示,这正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链式反应。
呐溪原乡只是一个点。生态资源转化的实践,正在武隆各地串珠成链。
在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曾经破败的吊脚楼被修旧如旧,古村落天池苗寨“复活重生”;在沧沟乡,溶洞、峡谷、石林等自然资源被有机串联,形成“野寒山径”步道体系;在双河镇,一批高品质民宿点缀山间……全域铺展、系统转化,生态资源不再是“沉睡”的存量,而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

借金融“赋能”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能止步于账面数字和产业落地,还要进入资本市场,让生态资源成为撬动发展的“硬通货”。
这几年,武隆不仅完成重庆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5000万元,还发放重庆首笔取水权质押贷款,创新开发应用景区收益贷、可再生能源贷等10余款绿色金融产品,绿色贷款余额134.68亿元,同比增长39.81%。
“杨柳塘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杨柳塘小流域的核心区域位于仙女山街道荆竹村。过去,这里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2023年,武隆区水利局牵头在此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通过坡改梯、农田灌溉系统配置、土壤改良培肥等一系列措施,治理面积超过千亩,该流域的生态质量显著提升,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7%。
这一次,治理并没有止步于改善生态,而是向价值实现迈进。
区水利局牵头制定杨柳塘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案,开展价值核算、资产评估工作,并作为出让方,将该区域通过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武隆分中心进行公开交易。
2025年6月,重庆市武隆区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8580万元摘牌该项目,获得20年经营权。这是武隆首个实现“生态治理即资产,治理成果可交易”的成功案例,标志着生态治理从“成本投入”走向“市场回报”。
“以前治理了就治理了,不知道治理后的价值,现在不仅算得清,还能转化为可持续、可循环的经济效益。”区水利局水利水保科工作人员李顺山说,该项目还设置了反哺机制,部分收益将专项用于全区其他生态区域的治理修复与功能提升,形成水土保持“治理—转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目前,摘牌企业已引入1.15亿元的绿色金融信贷,在该区域布局生态农业、康养旅游等融合场景,推动生态价值的二次释放。
从资源确权、价值核算,到资产评估、交易流转,再到金融支持、反哺循环,武隆正在探索构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金融运行体系,试图破解生态产品“难变现”的问题,将绿水青山真正嵌入市场体系之中。
武隆这条改革之路,虽然只是前进中的探索,还面临生态数据共享不足、金融机构探索不够大胆、市场认可度不够等问题,但我们不能忽视其系统性和成效性。从生态资源定价出发,走向产业转化,再到金融赋能,一条“看得见山水、算得清账本、摸得着红利”的可持续路径正在成形,诠释着“两山”理念的现实回响。
这份回响提醒我们:生态从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极具竞争力的资源,让“生态资源”生出“幸福资本”,关键在于把每一个环节打通、做实、落地。
这场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实践,武隆只是先行者之一。未来要走得更远,还需政策持续护航、市场加速跟进、机制不断完善,让更多地方“看见这条路”,更“走好这条路”。

编辑:唐余方 胡晨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