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
民生账本·“十四五”里的重庆烟火⑦|来围观黄吉玉处处有“便利”的社区生活
作者:曾敬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1-18 07:30:00
【智慧账本】
烦心事“一键”上报,社区回应率100%,智慧守护更安心
【便利账本】
出门15分钟,日常生活需求“一站式”解决

2025年10月30日中午时分,记者在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石油路社区二普小区内的社区老年食堂见到70岁的黄吉玉时,她正和朋友一起享用午餐。
“来尝尝我们的社区老年食堂,5荤5素只要14.9元,便宜又好吃。”黄吉玉说,自从去年社区老年食堂开到楼下后,来不及做饭时,她就会到这里用餐。
黄吉玉居住的二普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曾面临基础设施不足、人口密集、矛盾频发等问题。但说起如今退休后的生活,她觉得省心又舒适,“烦心事‘一键’上报,不用跑居委会就有人来解决”。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
2023年,按照数字重庆建设总体要求,“141”智治平台上线,通过“1”个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融合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4”个工作板块,聚焦“1”个村(社区)网格,将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
通过“141”智治平台,群众的急难愁盼得到快速响应、闭环处理,一张张“民生清单”逐渐转变成“幸福账单”。
“一键”上报 社区回应率100%
说起解决楼栋下水管道渗水问题的经过,黄吉玉仍记忆犹新。
“那时候管道渗水得厉害,楼道里还飘着异味,我们看着就犯愁。”黄吉玉说,楼栋下水管道渗水问题常年存在,“当初业主们都想着自己处理一下,但后来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接到黄吉玉的求助电话后,社区网格员陈雪及时赶到现场,将相关问题和居民诉求上传至“141”智治平台。
黄吉玉原本以为,即便问题被上报到了平台,也免不了层层审批和漫长等待。但她没想到的是,治理“一张网”已快速运转起来——
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通过平台启动多跨协同机制,调度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专业维修团队“报到”;社区工作人员牵头,创建线上议事厅,组织本单元楼栋的32户居民召开线上会议,商定维修方案;而后,更换渗水管道、重做防水密封……所有流程分类、有序进行。
“从上报问题,到彻底告别管道渗水的烦恼,只用了3天。”对于这个速度,黄吉玉连连点赞。
如今,二普小区各单元下水管道都得到了更换,下水管道渗水顽疾被彻底解决,居民进进出出再也不用捂住鼻子。
而对陈雪来说,“141”智治平台像是给工作画好了“路线图”。
“以前处理这类问题,经常不知道该找谁。”陈雪说,“141”智治平台会根据问题情况自动匹配责任主体,“职责一捋顺,我们办事也快多了”。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在石油路街道,网格上报事件一般问题从原来至少需要半天,缩短至30分钟解决;多跨复杂情况由原来的2天至3天,缩短到1天之内闭环处置。
“最关键的是,小区居民的诉求都能得到快速回应。”陈雪说,如今小区里不管是管道渗水,还是楼道杂物堆积,只要通过“141”智治平台上报,很快就有人来处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遇事犯愁了”。
出门15分钟 便利生活样样有
下午1时,走出社区老年食堂,阳光从树叶缝隙间洒落。
不远处便是健康驿站、暖“新”驿站、社区便民服务点等多个功能区。附近居民的康养休闲、文化娱乐等生活需求,都能在步行15分钟内得到“一站式”满足。
然而在几年前,这样的生活还是二普小区居民不敢想象的。
“2016年,小区地砖破碎,一踩一脚污水,楼下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环境差得让人糟心。”黄吉玉道出小区曾经的困境。
彼时,养老助餐、休闲健身、环境改善等民生需求涌现,但缺乏系统梳理和解决路径。“141”智治平台的出现,恰好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它能倾听民声、归集诉求,用数字化手段为民生需求搭桥梁、找出口。
居民陆续提出“社区内增设便民食堂”“修复破损路面”“增加休闲座椅”等诉求,“141”智治平台将这些诉求逐一归集、分类统计,助力街道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141’智治平台的价值,不仅是收集诉求,更在于帮助我们找准基层治理的痛点,进而制定出全面的解决方案。”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负责人郭万里称,“实现日常公共服务不出街道、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正是我们为居民提供便利生活的追求。”
2024年10月28日,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石油路社区嵌入式综合服务体正式开业。
这里的新增设施,都源于居民的真实诉求:因老人反映“餐厅远”,便开设了社区老年食堂;考虑到居民有健康监测需求,健康驿站同步配齐设备;为解决新就业群体歇脚难题,暖“新”驿站随即设立……曾经的民生痛点少了,触手可及的幸福多了。
“我们想要的,不就是这样踏实的幸福吗?”坐在小区完成适老化改造后新增的休闲座椅上,黄吉玉笑意盈盈。
智慧守护 让生活更安心
除了生活便利,社区的数字化改革也让居民安心。
今年1月,黄吉玉家的电表箱里,多了一个不起眼的设备——电气火灾监测器。
“有了监测器,相当于给我家上了道‘保险’,让我很有安全感。”黄吉玉称。
别看这个监测器毫不起眼,另一端却连着石油路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一旦发生用电异常,监测器能立刻发出预警,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
类似的智能感知设备遍布小区:楼道里加装的智能设备,监测着公共设施运行状态,实现故障自动报警、快速维修;居家智能设备依托独居老人数据库,对特殊群体健康状态动态监测、及时响应……
这些设备为社区治理插上了“智慧翅膀”,以预见性的服务让居民生活更踏实。
依托“141”智治平台与重庆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石油路街道搭建起“智慧石油路”平台,规划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8类服务阵地,实现“看图作战”,让服务从“人找”变“数推”。
例如,平台能动态分析各社区食堂运营数据,科学优化助餐点布局;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提前规划学校建设,真正做到“人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
如今,二普小区正成为数字化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鲜活样本。
“以前总觉得数字生活是年轻人的事,现在我们老年人也体验到了数字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黄吉玉感慨道。
【数读】“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
“十四五”时期,重庆根据数字重庆统一架构,统一开发、一体部署了镇街基层智治平台,全覆盖构建1031个镇街、1.1万余个村(社区)、6万余个网格实景地图,依托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将“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数字化,推动事件任务闭环办理,办理事件已达779万余件。

编辑:曾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