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快评|社会智治要防止“一条腿”完全取代“另一条腿”
作者:颜明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6-21 12:08:46社会治理属于一种人际交互,即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
空间距离拉近则心理距离拉近,便形成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
6月18日召开的重庆市委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专题调研成果交流会,对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作出“强化AI赋能”等方面进一步强调和安排。
目前,重庆这座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在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下,通过“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极大丰富了治理场景、优化了治理路径、提升了治理效率。在数字化城市呼之欲出时,城乡群众已深切感受到了数字重庆建设带来的革命性的普惠成果。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社会智治从一种技术需求变成了一种发展趋势。一时间,许多智能应用涌现出来。在信息技术助力社会治理过程中,大有“智能”完全取代“人工”之势。
社会智治题中之义,一是“让数字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二是通过智能之精准、便捷来提升治理效果。但在个别地方,“数字跑腿”堂而皇之代替了“干部跑腿”,少数干部习惯在智能应用上办公,而不去入户走访察民情。
早年笔者在驻村蹲点期间召开过一次院坝会,有群众提出,现在很难见到干部的面了。比如惠民政策宣传,干部坐在办公室用手机简单转发信息至村民小组群便草草完事。这位群众说,以前宣传政策是需要在院坝会上与群众见面的,既要当面宣传,更要现场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社会治理属于一种人际交互,即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又以入户走访为基础,通过空间距离的拉近而使心理距离拉近,形成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在社会治理当中,干群距离的远近,往往代表一种态度和一份责任心。
笔者曾在一线参与一次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处理,有过切身感受。在事件真相未明前,群众普遍恐慌甚至个别情绪激动。此时,党员干部同样冒着未知风险及时出现,一边现场宣传一边维护秩序,对安抚现场群众情绪发挥了极大作用。
的确,智能技术在很多社会治理场景大有用武之地。如在数字重庆建设中,独居老人用电用气异常,以及发生火灾、路灯损坏等等,智能应用可以快速感知并响应,更是在自然风险防范、隐患排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常言道,动动嘴,不如跑跑腿,更多时候,社会治理还是一种“人工活”。调解纠纷,需要干部面对面苦口婆心;排查矛盾,往往就在入户走访促膝谈心之时。近年因各类纠纷导致社会伤害的恶性案件偶有发生,而对这一类社会隐患的排查,智能应用一般难以做到先知先觉。
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要举一反三和以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为主的源头治理”,或“深入细致做好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涉法涉诉、涉农涉土、涉众金融、房产物业等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或“重点关注投资失败、生活失意、心理失衡、关系失和、精神失常‘五失人员’”,等等。
从某种角度讲,社会治理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智能手段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智能”绝非“万能”。比如如何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特别是精准识别和抚慰“五失人员”,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发展也不能企及。
社会治理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是人就需要感情的互动。如嘘寒问暖,派一百个机器人贴身伺候,也不如一名干部亲自上门;一千次隔屏问候,也不如一次见面握手。所以,尽管科学技术正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发生着巨大变革,但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牢牢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在社会治理中,智能和人工,要双管齐下,要防止厚此薄彼和简单取代的倾向。
数据没有温度,没有温度就没有感情。智治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社会治理效能、效率、效果的提升,是一种辅助手段和一种赋能工具。数据的“自动算”绝不能代替干部的“主动干”,如果社会治理逐渐习惯以“数字跑腿”代替“干部跑腿”,就是对智治方式方法的本末倒置,更是对中国共产党自革命时期就形成的群众路线的极大偏离。
往期链接:
编辑:冯驿驭